您現在的位置: 18luck新利全站下载 >> 行業分類>> 金融保險>> 資料信息

金融電子化發展的戰略選擇(doc 6頁)

所屬分類:
金融保險
文件大小:
36 KB
下載地址:
相關資料:
金融電子, 電子化, 發展, 戰略選擇
金融電子化發展的戰略選擇(doc 6頁)內容簡介
金融電子化發展的戰略選擇內容提要:
二、金融電子化是金融創新與發展的動力
馬克思認為,“生產力是任何社會中最活躍的因素”,鄧小平指出,“科學是第一生產力”,江澤民強調,“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由電子信息技術與金融分析方法相結合的現代銀行經營模式--金融電子化,是金融業的第一生產力,創新了金融企業的業務與管理,發展了金融市場及體係。
第一,拓寬了金融服務領域。金融電子化能夠融合銀行、證券、保險等分業經營的金融市場,減少各類金融企業針對同樣客戶的重複勞動,拓寬金融企業進行產品功能解捆和綜合的創新空間,向客戶提供更多“量體裁衣”式的金融服務。由此,金融企業將從事全能銀行業務,如存貸款、國際結算、財務顧問、證券經紀、信托、保險代理等。更進一步,全能銀行借助自身的網點,從事如資信評估、氣象預報發布,甚至聯合其他實體的網絡,從事旅遊組團、商品零售等,開展“保姆銀行”業務,正如有廣告語所說,在人們將來的生活中,“有病找醫生,有糾紛找律師,如果您還有其他的事請找銀行”。
第二,提高了金融服務質量。金融電子化必然形成和提升金融自動化,使金融業務能夠突破時間限製。金融電子化還促進了無形金融市場,即虛擬化金融市場的形成和發展。傳統銀行業務采取的是櫃員辦理業務的方式。這種市場模式需要客戶不斷“走動”來維持,離特定網點較遠的客戶“走動”費時費力,形成了銀行的空間局限。銀行建設虛擬化金融市場,其受固定營業網點的空間局限性不再存在,理論上隻要是網絡和通訊能夠到達的地方,都可以成為銀行的市場範圍,客戶可以坐在家中、辦公室,或遠在異國他鄉指令特定銀行服務。萬事達國際組織指出:“因特網的廣泛流行正使得傳統金融業務從固定銷售點方式轉變為隨時隨地方式”。“有銀行業務,沒銀行網點”,“銀行24小時永不關門”,這些話都揭示了金融電子化對銀行服務帶來的深遠影響。因此,將來的銀行將能夠提供“AAA式服務”,即在任何時候(Anytime)、任何地方(Anywhere),任何方式(Anyhow)為客戶提供金融服務,這種服務包含更多的針對性、個性化和人情味。
第三,降低了金融服務成本。根據英國艾倫米爾頓國際管理顧問公司調查,利用網絡進行付款交易的每筆成本平均為13美分或更低,而利用銀行本身軟件的個人電腦銀行服務為26美分,電話銀行服務為54美分,銀行分支機構服務則高達108美分。金融電子化的引入和深化持續降低銀行的經營成本,並使網上銀行代表著未來銀行業的發展方向,網上銀行的經營成本隻占經營收入的15%--20%,而相比之下傳統銀行的經營成本占經營收入的60%左右。
網上銀行無須開設分支機構,雇員極少,如美國安全第一網絡銀行員工隻有19名。由此省下的巨額資金可以用來提高利息,如花旗銀行儲戶必須在活期賬戶上有6萬美元餘額,才能獲得1%的利息,而亞特蘭大網絡銀行規定的最低限額是100美元,存款所付利息為4%;另以1年定期存款的利率為例,花旗銀行為4.8%,而亞特蘭大網絡銀行為6%。高利息增加客戶收益的同時,也壯大了銀行的客戶基礎,極大地改善了銀行的盈利能力。
將來,許多金融業務還可以通過廣泛的其他企業和社會公共網來完成,進而使金融企業可以借助別人的“成本”來完成自己的業務。比如乘車,拿錢買票不是銀行業務,借錢買票就變成銀行業務。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