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18luck新利全站下载 >> 企業管理>> 管理知識>> 資料信息

企業倫理的分析模式與體製變遷(doc 33頁)

所屬分類:
管理知識
文件大小:
77 KB
下載地址:
相關資料:
企業倫理, 分析模式, 體製
企業倫理的分析模式與體製變遷(doc 33頁)內容簡介

企業倫理的分析模式與體製變遷目錄:
壹、緒言
貳、企業行為的倫理分析架構
參、利益軸的移動──利潤空間的改變
肆、倫理軸的移動──倫理空間的變化
伍、結論

企業倫理的分析模式與體製變遷內容摘要:
  對企業倫理研究影響最大的分析架構應屬利益相關者理論(stakeholder theory)(Donaldson and Preston, 1995)。根據該理論,企業決策不應單純以股東利益極大化為依歸,也應該同時考慮員工、顧客、供貨商、社區等利益相關團體。這個理論雖然很有道理,但在分析企業決策過程時,並不容易拿捏清楚。究竟誰應該屬於利益相關團體就是一個爭論不休的問題。若是更進一步推論,我們可以發現,利益相關者理論要說服企業的依據,到最後一定還是與企業利潤有關。例如說,有學者會試圖遊說業者好好的作好企業倫理,創造員工、顧客、股東三贏。因為如果員工受惠,生產力提升;顧客滿意,樂於購買企業的產品;最後還是會創造股東的利潤 。很顯然,在分析企業倫理時,不能忽視利益這個根本的因素 (Stark, 1993)。
  根據 March (1994),無論是個人或企業的行為都有兩種理性的決策邏輯。一是後果的邏輯 (logic of consequence),一是得體的邏輯 (logic of appropriateness)。在後果的邏輯下,決策者以理性的思維,根據決策的可能後果而決定采取何種方案。就企業而言,理性思維所要考慮的後果就是指企業的成本與利潤。在得體的邏輯下,決策者隻考慮在當時的情境下,他應該怎麼做才得體,而不會考慮決策的後果。就企業決策而言,企業若是運用得體的邏輯,就會考慮企業所處的情境並進行利益關係者分析。
  例如說,台塑在決定如何處理汞汙泥時,可能會想到該企業屬於全國最具規模地位的企業,因此,他們在處理汞汙泥時,不能「有失身分」,留下惡名。這樣的決策考慮就是得體的邏輯。假定,該企業在處理此一廢棄物時,決定采用外包方式以降低成本,雖然該企業知道外包廠商的處理能力不佳,會造成汙染問題,但是,這已經是外包廠商的問題,而不是該企業的問題,就算發生環保問題也不再是該企業的問題,而且這種做法的成本最低,所以,就決定不顧可能的環保禍害而交由外包廠商處理汞汙泥。這樣的決策方式就是後果的邏輯。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