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18luck新利全站下载 >> 企業管理>> 行業報告>> 資料信息

知識管理的角度結構(doc 2頁)

所屬分類:
行業報告
文件大小:
69 KB
下載地址:
相關資料:
知識管理, 角度, 結構
知識管理的角度結構(doc 2頁)內容簡介

知識管理的角度結構內容提要:
高新技術產業已成為世界各國發展的重點,商業銀行也逐漸發覺其客戶的結構在轉變,對於高新技術產業的授信比重也越來越高。而這種變動快、風險高的產業型態,對於銀行授信而言是一種新的挑戰。銀行處於知識經濟的環境下,必須有不同於以往的經營策略,才能提升競爭力,而知識管理的理論正可以提供銀行許多經營管理的創意及想法,對於銀行提高組織的信息處理能力,有著重要的影響,進而成為銀行提高競爭力的基石。因此,本文透過知識管理的角度,分析商業銀行的授信流程;並采取焦點群體(Focus Group)法的方式進行探索性的研究,以探討不同的分行設計之優缺點,並找出最適合高新技術產業授信的分行結構,供銀行業者作為參考。
首先以圖1來針對台灣銀行業界之授信流程作說明。從圖1中可知,授信流程主要包括三個參與者,包括授信客戶、分行授信部門及總行的授信審查部門。首先,客戶向分行提出其需求,並提供征信資料(data),分行授信部門則在取得客戶的資料後,依銀行的內部規範產生製式的信息(information),這些信息包括標準格式的客戶財務分析、信用分析及產業分析,並參酌這些征信的結果及客戶的需求,分行授信人員依其經驗及知識(knowledge),提出初步的授信條件的建議方案,而這種判斷其實就是模糊決策的應用。
在授信人員提出的建議方案經過分行經理認可後,這些征信信息及建議方案就會被送到總行的授信審查部門(在此僅討論授信額度超過分行經理權限的情形)。審查部門的審查人員,在分析過分行送過來的信息後,會與分行授信人員進行溝通,並提出質疑及建議。因為角色的不同,授信人員與審查人員的意見常常有很大差距,所以在此進行的其實也就是雙方的價值溝通,其結果通常是設法取得平衡點,但也有可能反而產生更大的歧異。

根據目前銀行的授信決策(或知識傳遞)流程及其作業速度,一般需要一個月到二個月的時間,若中間有爭議產生,可能還要費時更久。而這還僅是一般授信案件的流程,若遇到聯貸、政府策略性補助貸款或是其它特殊案件,作業時間可能還會更長。這樣長的決策時間,若以知識經濟時代的標準來看,實在是不符合競爭力的要求,無怪乎麻省理工學院(MIT)史隆管理學院副院長拉賽德(Donald Lessard)會在2001年3月的訪台演講中直批金融體係落伍,阻礙台灣產業發展,值得銀行業者加以檢討。

本文再對台灣銀行體係下的分行組織進行探討。此處分別以「分行的功能」及「分行的權力分配」為兩大構麵,將銀行型態加以區分,可以得到如圖2的四個象限,用來表達目前分行的組織樣貌。其中,「分行的功能」指的是分行被賦與的功能複雜程度。所謂複雜化是指分行從存彙作業、外彙交易、消費性產品到企業金融等各項業務都涵括,授信人員須同時處理消費性及企業金融業務,這也是分行最傳統的麵貌;專業化的分行則會清楚界定為作業性分行、消費性分行或是企業金融分行,或是由家數少,但涵蓋區域較廣的「區域中心」來集中作業,授信人員專業分工,消費性或企業金融業務分開,這類分行是近年來銀行嚐試的新型態。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