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18luck新利全站下载 >> 企業管理>> 管理知識>> 資料信息

談蘇軾的藝術哲學(doc 11頁)

所屬分類:
管理知識
文件大小:
115 KB
下載地址:
相關資料:
藝術
談蘇軾的藝術哲學(doc 11頁)內容簡介
談蘇軾的藝術哲學內容提要:
蘇軾文學散文的基調是彈奏出了博大而深邃的儒家人文精神。
文學即人學,有出息的文學家都會探討人的價值,回答對人生的見解。蘇軾對人的價值的認識及其人生態度基本屬於儒家思想體係。他接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儒家的人文精神方麵,這使他大大充實了自己,也影響到他文學創作的深度。“天地之精可以生萬物,莫貴於人”的思想以及道德哲學中的理想人格是儒家精神的支柱之一。蘇軾文學散文的基調正是彈奏出於這—博大而深邃的人文精神。他的作品,無論描繪自然還是描寫社會,都透過自然與社會體現出這一偉大主題;他描寫山川景物、日月風光,是為了捕捉大自然的靈氣以充實人的精神世界,使人更顯其萬物之靈的本色;他一生寫了大量的人物傳略、銘文、碑記,是為了挖掘與弘揚人的崇高品格,以使人的偉大之處永放光芒;特別當他的晚年,在嚴酷的政治迫害與貧窮折磨下創作的不朽的《雪堂記》、《赤壁賦》、《菜羹賦》、《桄榔庵銘》等千古之作,更是對人的崇高價值的不朽讚歌。他為政寬簡,為人坦蕩,為官清廉,為文天真爛漫、不事雕琢,反映人民意願,體察人民情緒,都是他儒家道德人格的體現。可以這樣說,蘇軾文學散文最根本的美學價值和哲理性思考,莫過於對人的價值的肯定和對理想人格的追求。當他被貶出朝廷淪為罪人謫居黃州的時候,一篇《赤壁賦》唱出天地之間人為貴的思想。身為罪人,不過是弄權者強加於己,對自己的主體價值並不由此而有絲毫汙損。當麵對大江及江上明月時,我為主,物為客,天地萬物為我而設的觀念,沒有一絲迷惑。所以,在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的時候,便縱一葦之所如,淩萬頃之茫然,盡情享用眼下那無邊風月,並且自由地借曆史以發感慨,痛陳胸前一片了悟,多麼自覺的人性覺醒!多麼偉大的人文精神!當他被一貶再貶,直貶到海南那荒漠林中的時候,他絲毫不覺矮人一等,更沒有因此而氣餒,而是在桄榔林中,就地取材,築為小屋,作《桄榔庵銘》以明心誌:“九山一區,帝為方輿,神尻以遊,孰非吾居。”(《蘇軾文集》卷19第570頁,孔凡禮點校,中畢書局1986年版,以下同此)出人意表地突發奇想,說這林莽間的小屋,無異於廣大宇宙間的一輿,以尻為輪,以神為馬,遨遊天地之間,多麼自由自在!將個人置於宇宙之間,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地遨遊,雖出自道家的想像,卻體現了儒家“人者,天地之精”的思想。一個在嚴酷的現實麵前,卓犖不群的人格形象,兀立於讀者麵前。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