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18luck新利全站下载 >> 18新利真人网 >> 激勵與溝通>> 資料信息

雄霸商界秘籍之中國商道(txt)

所屬分類:
激勵與溝通
文件大小:
204 KB
下載地址:
相關資料:
其他
雄霸商界秘籍之中國商道(txt)內容簡介
雄霸商界秘籍之中國商道內容簡介:
晉商是明清時期十大商幫之首,商號曾遍及全國各地並波及日本、阿拉伯、東南亞;他們雄霸國內商界500年之久,創造了不朽的輝煌。那麼,為什麼在那個商幫四起的年代,晉商占據鼇頭,獨領風騷?本篇將解析晉商雄霸商界的秘密。
商道一 以商致財以學保商
  晉商輝煌500年,出了那麼多富商,山西一度成為全國的首富省份。為什麼這些發生在山西而不發生在中國的其他地方?因為在重農輕商、讀書做官的明清時代,山西人以經商為榮,重利之念甚於重名。當時的諺語“買賣興隆把錢賺,給個縣官也不換”;“家有資財萬貫,不如一爿小店”等在山西民間廣為流傳。這種“以商致財,用財立本”的立業思想,是山西商業發達、富甲天下的思想基礎。
  一、以商致財,用財興業
  山西自宋元以來,逐漸在民間形成了一種“以商致財,用財興業”的創富之道,也就是通過經商獲得金錢,然後置房產買田地,再以土地出租和放高利貸、經商獲取收入,以其商業收入發展商業和金融業,建立以商業為始點的價值循環和增殖過程。這種重商觀念,是山西商業發達、財富由省外源源流回山西的思想基礎,值得今人借鑒。
  1?好男兒當立誌為商
  在中國封建社會,人們的價值取向一般是讀書做官,重名輕利,不屑經商。而當時的山西整體民風卻是以商為本,晉地人崇重商業,勵誌為賈,具有濃厚的商業意識。這種崇商思想作為社會風氣滲透於民眾意識之中後,變為一種自覺的行為準則和價值追求。
  王錫綸在《怡青堂文集?卷一》中說,“朝廷貴農,而不樂於耕;朝廷賤商,而人日趨入市,則以為商賈之利勝於農也。”由此言論可知,晉地人普遍視商賈為自己的本業。當時人心思富,富商大賈“走遠方,積金錢,誇耀閭裏,外則車騎,入則廣廈,交接晉紳”,讓人羨慕不已。故親朋提攜,鄉友引進,絡繹不絕,走上商途。尤其是晉中一帶,在子弟出路選擇上,優秀者學商,已成風氣。
  能經商的人,在晉地人看來是最有才幹的人。當地有民謠:“人養好兒子,隻要有三人,大子雷履泰,次子毛鴻(歲羽),三子無出息,也是程大佩。”雷履泰是山西首家票號日升昌的掌櫃,毛鴻(歲羽)是二掌櫃,程大佩是三掌櫃。顯然,這三位掌櫃是當地人心目中的好男兒,人們對其的敬慕勝似官員。“有兒開商店,強如坐知縣”。勵誌為賈,在晉地是普遍現象,尤其是晉中一帶,子弟優秀者學商,已成風氣。
  晉中一帶的老人們常教兒孫一首歌謠:“咚咚喳,娶來了,俺的女兒不嫁了,不嫁你那掏糞的,不嫁你那砍地的,俺要嫁的是字號裏的掌櫃的。”在這種利益的熏陶和教育下,十四五歲的男孩就進字號學習生意了。
  山西榆次常氏八世祖常威,在商鋪林立的張家口開設了常家第一個商號“大德玉”,生意興旺,逐漸成為晉商中的大戶。常威在自己苦心經營商業的同時,他還精心培養他的孩子們,讓他們成為商業能手。
  常威先是將大兒子常萬已帶在身邊,讓他學習經商。在商海波濤中,常萬已耳濡目染,很快成為精通商務的行家裏手。三子常某某從小聰明好學,一直留在老家私塾中學習,經曆了十年寒窗之苦,考取進士很有希望。常威回鄉後,經過了解,發現常某某的品德與學業皆非庸俗之輩,處處高人一著,如果搞商業同樣一定會有所成,就執意讓常某某棄儒而繼承父誌,走商賈道路。結果,常某某和常萬已一樣,均不負父望,弟兄二人很快都成了晉商中的佼佼者。
本書由“”免費製作;
聲明:本電子書僅供讀者瀏覽,請在下載24小時內刪除,不得用作商業用途,如果喜歡請購買正版圖書!!!第2節:以商致財,用財興業(2)
  時至今日,山西人仍有“棄儒從商”勵誌為賈的典範,姚增起就是其中的一個。幾年間,這個山西人將一個小小的軟件企業折騰成中國最大的軟件批發商——北京正普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或許家鄉人不一定知道他現在掌管著一家知名的軟件公司,但一提起姚增起,許多人還記得當年曾經為全鄉學生做學習輔導報告,後來跳級上大學、讀碩士、攻博士,一路飛奔的那個聰明的學生。這個聰明的學生再次演繹了當年晉商“子弟優秀者學商”的風氣。
  1978年,15歲的姚增起跳級考上中國科技大學,進了無線電係自動控製專業。本科畢業後姚增起就順理成章地考上了中科院自動化所的碩士以及博士。到1988年他25歲獲得博士學位的時候,他才發現對自己所從事的控製係統研究並不是真的感興趣。對於自己,一向能領先爭第一的姚增起第一次感到深深的迷茫和困惑——我應該幹什麼呢?
  在那段困惑的日子裏,他看什麼都很模糊。許多同學都出國了,但自己就是沒興趣;專業研究已經拿到博士學位了,但就是提不起精神;要說搞個公司吧,又不知從何處下手。一個偶然的機會,姚增起買了個“好易通”之類的東西,覺得還挺好用,可就是價錢太貴了。能不能開發一種便宜的專門針對學生市場的呢?他頓時來了精神,覺得創業的機會到了,趕緊出去進行市場調研。可一調研才知道,當時自己根本做不起——這樣的產品光開一個模就要15萬元。算了吧。
  想想做軟件應該成本低一些,於是姚增起將目光移向了辭典軟件,準備創辦公司,要與上海譯文出版社合作。於是一向發怵與工商稅務等部門打交道的姚增起也開始研究如何進行企業運作。就這樣北京正普電子技術公司於1993年8月誕生了。
  公司開張後,姚增起便開始琢磨各種各樣的軟件。由於與自動化學報很熟,他先替編輯部編了一套管理軟件,邊用邊修改,最後形成產品。令他意外的是,這種管理軟件最後居然以每套880元的價格賣出去了100多套。隨後,他自己開發了信封打印軟件,又賣出去了幾百套,接著又琢磨信函廣告軟件,同時還賣過遊戲手柄、股票卡……小小的公司總算滾動起來了,但姚增起的心中依然沒有燃起期待已久的企業管理。
  如果姚增起隻是滿足於每年二三十萬的獲利,那肯定就沒有今天的姚增起和如此規模的正普公司。當時市場上普通軟件價格約五六百元一套,而遊戲軟件光盤猛降到60多元的水平,這讓姚增起看到了機會——軟件將會在短時間內迅速進入家庭,軟件市場上原有流通銷售渠道肯定會出現巨大的空缺。於是正普公司開始在媒體上打出廣告開展軟件郵購業務,由於軟件的巨大市場需求,很快姚增起發現正普做郵購還隻是“小兒科”,幹脆轉向做批發吧。
  1996年起姚增起率領正普公司大規模介入軟件市場,從軟件銷售渠道的建立著手,設立正普軟件銷售組織。經過5年的發展,目前已經形成全國6大軟件批發中心架構,及遍布全國的3000餘家代理商的銷售網絡,所擁有的代理商總數居同行首位。目前正普公司在中國軟件銷售市場的份額超過15%。隨著INTERNET在技術及應用上不斷成熟,正普公司又及時啟動了自己的網絡戰略,開發出自有品牌2688係列商務軟件。
  仿佛有一種與生俱來的靈感,姚增起終於找到了運籌帷幄的感覺,也在多次的往複震蕩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好男兒誌在商界。他發現企業家的任務就是對社會資源的整合,而他所擅長的正是此項。2?做官入閣不如為商入市
  隋唐以後,科舉製度為士人厘定了一條由學而仕的終南捷徑。相對於這條經千年積澱並被大多數讀書人視為圭臬的光明大道,山西人卻選擇了棄儒離農從商的人生道路,實為另類。
..............................

Baidu
map